在這個魔幻的年代,怎么強調征信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征信是杠桿的地基,地基不穩,山搖地動,對于那些會正確使用杠桿的人來說,征信就是夢的翅膀。
“征信”的釋義
“征信”一詞最早出現在《左轉·昭公八年》的“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大白話就是:君子說的話,言而有信,言之鑿鑿,誠實守信,有理有據,因此,怨恨不滿都會敬而遠之?!靶哦姓鳌钡慕x詞是有憑有據、千真萬確。
古中國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古希臘研究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古印度研究人和神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誠信,關于誠信的典故更是數不勝數。
民無信不立。--論語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韓非子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屈原
......
誠信是一種品質,看不見摸不著,本文說的“征信”是一種評估機制,在金融領域中,建立在信用和誠信之上,通過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并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估、信用信息咨詢等服務,幫助金融機構等征信使用者進行判斷、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
我國的征信行業起步較晚,直到民國初期,才把“用于金融領域做信用調查的過程”,叫做征信。
如今,每個人都是社會人,都離不開銀行等金融機構,買個房、貸個款、辦個信用卡,都需要查詢個人征信,征信已經覆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沒有了金融機構,就像魚兒沒了水,鳥兒沒了翼,狗兒沒了鼻,金融機構就是個人逆襲的加速器。
金融機構和個人之間的橋梁就是征信,征信就是一個人的金融簡歷,一份漂亮的簡歷會讓金融機構笑得合不攏腿,一份渣渣的簡歷會被金融機構關進小黑屋。
征信極簡史
一、歐美征信發展簡史
1、歐洲
早在古羅馬時期,官方就開始集中登記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并限制這些失信者的借貸行為。
現代征信的雛形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隨著城市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為了解決商業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特別是早期信貸活動的出現,對借款方的信用調查顯得尤為重要。
15-18世紀,為了應對各種商業活動的需要,在歐洲催生了中世紀律商、商業行會征信、公共信貸征信等各類征信機構。
現代征信起源于英國,相傳,由于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人們喜歡定制各種禮服出席各種社交活動,但是總有少數客戶在定制禮服后,由于種種原因又不要了,甚至跑了,做裁縫的那群人很生氣,為了自我保護,就把這些跑路客戶的名字記在小本本上,并在業內共享,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共享經濟啊,小黃車共享充電寶啥的都是弟弟。
在1803年,這些裁縫相約咖啡店喝咖啡,順帶成立了倫敦互助交流協會,目的在于定期共享違約客戶的名字,誰違約,誰就被釘在黑名單上,讓黑戶喊破喉嚨也沒人理。(《金融隱私—征信制度國際比較》第二版,作者尼古拉·杰因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
1852年,英國設立信托等有限公司,用于登記法院對欠款人的判決記錄。
1934年,在希特勒登上人生巔峰那年,世界上第一家政府公共征信機構在德國成立,并要求銀行向征信機構上報客戶的信貸交易信息。
2、美國
英國的征信業是針對個人欠債發展起來的,而美帝的征信業卻是針對企業負債發展起來的。
在19世紀北美大開發時期,融資主要靠貿易公司的賒銷,但是,十個美國九個騙,總部設在紐約港,于是,有人開始專門收集貿易公司賒銷(貿易信貸)中的債務人信息,然后提供給作為債權人的貿易公司,以作為其管理賒銷業務的參考指標。
1841年,在美國誕生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家征信機構,紐約商人Lewis Tapan為了尋找優質客戶,開始建立客戶跟蹤網絡,創立了商業信息服務所(鄧白氏的前身),如今已發展成為了全世界最牛叉的征信公司之一。
一百多年過去了,歐美各國的征信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政府公共征信、市場私營征信和兩者皆有的混合征信制度,為解決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承擔著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征信發展簡史
在中國歷史上,征信機構的雛形在元朝就出現了,這家叫百跑堂的征信機構,專門為各路商人提供各種商業信用調查。
因為元朝的商業活動弱小可憐無助,老百姓都忙著種田養雞,一輩子活在“熟人關系社會”的小圈子里,只有極少數人做買賣,所以,百跑堂可謂生不逢時。
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重農抑商,士農工商感受下?
正因如此,中國的商業沒有發展壯大的土壤,導致征信行業的發展及其緩慢,一直處在萌芽之中,毫不夸張地說,這玩意萌芽了大幾百年,比哪吒在他媽肚子里待的時間還要長200倍。
直到晚清時期,盛宣懷開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加上清朝政府親自動手創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中國的征信業才摸到了入行的門檻--當時的銀行業兼職從事征信業,各家銀行各干各的,各自對客戶進行征信調查。
1915年,國民政府發布的《銀行業公會章程》規定:“征信所是銀行公會的應辦事項之一”,直到此時,“征信”兩字才被廣泛地接受為“信用調查”的同義詞。
1928年,天津發生了一件震驚民國銀行業的金融詐騙案,順帶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這是中國征信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成立于1918年的天津協和貿易公司擁有非常強大的背景,總經理祁乃奚出手闊綽,廣交朋友,拉攏了一批社會名流為公司站臺,段祺瑞的女婿、天津名流嚴修的孫子、交通銀行董事長王正延的侄子王恭寬等都在協和公司任職。
另外,協和公司高薪聘請了一批具有留洋背景的員工,安排小車接送高級職員上下班,這波土豪操作直接甩開當時的華資商行三條街。
通過一系列鳳變冰的騷操作,祁乃奚把協和公司打造成為一家“為夢想而窒息”的公司,并用虛構的倉庫艙單作為抵押憑證,找多家銀行和錢莊借錢,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旁氏操作維系著協和公司的海市蜃樓。
1928年的一個周六下午,客戶到協和公司提取1萬元現金,協和公司居然拿不出來,這件事引爆了協和騙局。
東窗事發后,協和公司造成了900萬的壞賬,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
這件事直接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導致德華銀行、天津中原銀行、中法銀行、遠東銀行的在華賬房和六家錢莊倒閉,中南、金城、鹽業、交通、興業銀行等十余家銀行蒙受損失,順帶詐騙了當時的花旗、匯豐、中華懋業銀行等外資銀行。
但是,也有機智的銀行提前開溜了,當時的大陸銀行和中國銀行比較犀利,通過明察暗訪,發現了協和公司的貓膩,中途下車,提前把貸款收了回來。(《遠離“信用”黑名單:征信知識讀本》,出版方: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這個操作手法,是不是似曾相識?像不像那個下周回國的賈會計?
受到這起金融詐騙案的影響,民國銀行業表示:從今往后,我們不能各干各的,咱得聯合起來。
1932年,中國征信所在上海應運而生,掛牌成立,股東包含中國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交通銀行、浙江興業銀行等,這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間征信機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國一盤棋,中國征信所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被人民銀行接管后,中國征信所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中國的征信行業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征信發展簡史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商業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重啟征信制度迫在眉睫。
1987年,外經貿部(商務部前身)設立信用管理處。
1990年,央行出臺《關于設立信譽評級委員會有關問題的通知》。
1992年,北京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這代表著新中國的征信制度建設之路正式起航。
1997年,央行立項搭建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
1999年6月,央行批復同意上海開展個人消費信用信息業務試點,同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批示“個人信譽公司統一在上海試點”。
2000年6月,上海資信公司牽頭成立的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正式開通,這個系統匯集了15家中資商業銀行的110萬個個人信用信息,并出具了我國第一份個人征信報告。
2004年2月,央行啟動了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工作,2004年12月,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入了15家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并在重慶等7個城市的試運行。
2005年8月,個人征信系統已和全國所有中資、外資商業銀行和部分農村信用社聯網運行。

2006年1月,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成并正式運行,同年7月,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升級成為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2009年10月,央行發布《征信管理條例》,進一步增強了征信管理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征信立法質量。
2011年,2011版個人征信報告系統正式上線
2012年9月,四川、江蘇、重慶三地用戶可通過網絡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并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個人網絡自助查詢服務
2014年,征信中心正式立項開始二代征信系統建設,并在2018年開始試運行,先上核心系統,再上周邊系統,最后再上外掛系統。

截至2019年年底,央行征信系統收錄了10.2億自然人的信用信息。
截至2019年底,央行征信系統接入3737家各類放貸機構。
2019年,個人征信報告被查了24億次,日均查詢量達657萬次。
2020年初,二代征信系統正式對外運營,該系統比一代征信系統所展示的內容更為詳實,有助于金融機構加強信貸風險管理。
2020年11月,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由央行征信系統已經成為全球覆蓋人口最多、收集信貸信息量最全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
四、中國民間征信的發展簡史
1、央行征信不是萬能的
中國的官方征信是央行征信,是由央行牽頭發起,由各大金融機構參與建設的征信系統,你懂的,央行的指揮棒能震得住各大金融機構,但是,出了金融界,央行就不靈了。
1)跨部門合作的動力不足
央行征信中心具備鴻鵠之志,很想把征信系統建設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覆蓋的征信系統,但目前,征信系統收集的信息,99%都來自于金融領域,收集的信息覆蓋面較窄,影響力局限于金融領域。
央行征信報告收集了個人基本信息、信用貸、抵押貸、公積金等信息,這些信息由金融機構上報和維護,這些信息很容易就收集上來了;征信報告還給相關政府部門、水電燃氣部門、電信運營商等機構留了位置,但這些部門卻缺席了。
主要原因是兩個:
一是數據本身不具備上報的客觀標準,如無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客觀性、嚴謹性等。
二是非金融機構沒有動力向央行征信上報數據。
一家機構向央行征信上報數據的前提是央行征信和各部門/機構一對一溝通,并建立合作關系,顯然,非金融機構覺得央行征信的數據對他們來說沒啥用,比如,你說法院把判決信息上報到央行征信,對法院來說,有啥用?難道法院在判案之前先查一下征信?
所以,非金融機構不想跟央行征信搭上線,一旦搭上線了,徒增工作量,干好了沒人夸,干得不好還得挨批。
2)央行征信自身的局限性
央行征信對信息收集的領域不可能具體到方方面面,央行是金融界的老大哥,但是,世界那么大,還有很多領域是央行征信沒能力涉及或者不想涉及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經濟形態和交易領域不斷地涌現,出現了很多和傳統金融活動不一樣的新業態,這就給民間征信機構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市場。
3)信貸市場需求的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P2P等網絡貸款需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消費信用貸的市場規模迅速崛起,央行征信已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市場信貸需求,在不同的消費場景下,需要對借款人進行差異化的甄別,這就給商業征信機構留下了巨大的機會。
互聯網企業利用自己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優勢、客戶信息和行為偏好等,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網絡貸款產品,比如,螞蟻征信(支付寶)和騰訊征信兩者之間的征信評價體系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是由企業自身的性質不一樣而導致的。
2、民間個人征信機構的發展
事實上,市面上有一堆民間商業機構在干征信的活兒,在這里也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2019年,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目前市場上大概有幾十萬家市場化機構從事征信業務,有些有牌照,有些沒有牌照,有些甚至打著信用的名義在做征信業務,下一步將對這些機構進行治理。
1)百行征信
國內最大的八家民間商業征信機構分別是:芝麻征信(支付寶)、騰訊征信、拉卡拉信用、前海征信(平安集團)、中誠信征信、鵬元征信、中智誠征信、華道征信,都跟國內的金融機構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關系。
這八家征信機構雖然一直干著征信行業的事兒,但是,一直以來都屬于無證經營,這也體現了政府對前沿行業發展的寬容和支持,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待到行業發展壯大了,再出臺各種規定,框進監管體制內。
2015年1月,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獲得個人征信牌照的8家機構名單,毫無疑問,就是上文提到的這8家機構。央行給了這8家機構半年時間,做好開業準備。
2017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表示,“8家進行個人征信開業準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合格?!?br>他講了三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的是,剛起步就碰上互聯網金融整頓,互聯網金融整頓到現在還沒結束,互聯網金融業態不穩定、不定型,在這個領域做征信業務怎么做?是需要研究的。
第二個沒想到的是,沒想到社會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空前高漲,對8家機構要求更高了。
第三個沒想到的是,這8家機構實際開業準備的情況離市場需求、離監管要求差距那么大,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2017年6月,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控股36%,牽頭成立了百行征信,其余8家機構各占8%的股份,這就是個人征信領域的聯合機構——“信聯”。
“信聯”主要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征信活動,與央行征信中心錯位發展。
2018年1月,央行給百行征信頒發了國內第一張商業征信牌照,有效期3年。
2020年7月,央行征信與百行征信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依法合規、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征信戰略、業務、技術合作研究,切實發揮“政府+市場”作用,共同推動我國征信市場繁榮發展。
截至2020年6月底,百行征信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已拓展金融機構達1768家,接入數據共享協議簽約機構近千家,信貸記錄超24億條,系統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1.3億自然人。
2)樸道征信
2020年12月4日,央行發布《關于樸道征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正式受理了樸道征信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
2020年12月25日,央行發放了中國第二家市場化征信牌照,這張牌照發給了樸道征信公司,注冊資本10個億,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占股35%,京東占股25%,雷軍的小米和北京曠視分別占股17.5%,北京聚信優享占股5%。
樸道征信表示,除了信貸類數據之外,將進一步豐富替代性數據來源,將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戶”作為重點客群,著力解決消費信貸、普惠金融、商業信用、社會治理等領域的信用風險。
樸道征信背靠國資,含著金鑰匙出生,果然是背后有人好辦事,只花了短短21天就拿到了中國第二張市場化征信牌照,而當年的百行征信可謂是歷經千辛萬苦才獲得茍活于世的出生證。
3)征信業的春天若隱若現
從2015年起,央行就開始探索個人征信市場化的問題,2018年發了第一張市場化征信牌照,2020年發放了第二張市場化征信牌照,那么,可以預期的是,個人征信牌照將有望逐漸放開,個人征信市場的發展春天已若隱若現。
尾聲
正兒八經的征信行業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一百多年,在中國,征信業也已發展了20多個年頭,如今,大幾億的社會人都跟金融機構發生了借貸關系,了解征信,利用征信,是每個經濟人的必修課。
你的征信,很值錢。
(未完待續)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再看”吧
這里有一張額度100000元的卡等你來拿(如無法辦理,請加我微信)文章合集丨百萬信用額度養成那些被玩壞的征信,余生請多關照
央行征信迎娶花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面對疾風吧,請笑迎民生的40米大刀
老實說,刷卡機這玩意會消失嗎?
用戶評論